農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步履鏗鏘
編輯: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:人民日報海外網 更新于:2021-1-8 閱讀:
冬至壓麥田。今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麥田里又添了新機器,種糧大戶程夕兵帶著農民操作植保機,提高麥苗越冬抗凍能力,“別小看這新技術,無人機測量數據指引,精準得很。今年俺種的600畝地,一季麥一季稻,單產1800來斤!”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越是面對風險挑戰(zhàn),越要穩(wěn)住農業(yè),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”“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,加快轉變農業(yè)發(fā)展方式”“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”。
今年以來,各地農村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及洪澇災害影響,搶農時,保生產,億萬農民用辛勤汗水換來了沉甸甸的收獲:農業(yè)生產再獲豐收,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3390億斤;農業(yè)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,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。農產品產得出、供得上、供得優(yōu),農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步履鏗鏘,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生產向優(yōu)向綠向好,“會”種地到“慧”種地,穩(wěn)住了農業(yè)基本盤
“瞧,這玉米一穗16行,足有640粒左右,粒長芯小,分量足!”糧食顆粒歸倉,山西芮城縣東壚鄉(xiāng)富力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楊自立,剝開一穗玉米滿意地掂了掂。
倉廩實,天下安。“保障糧食安全,關鍵是要保障糧食生產能力,不斷提升農業(yè)全要素生產力。”北京大學中國農業(yè)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表示。
——藏糧于地,牢牢護住“飯碗田”。
黑土地保護在行動。在吉林農安縣,亞賓合作社流轉、托管的700多坰地,全部采用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。合作社理事長常亞賓說:“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。如今,我們每公頃土地少施化肥400斤,節(jié)約成本600元,糧食增收1000斤!
黑土地更有保障了。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實施以來,黑土耕層平均厚度由19.8厘米提高到23.3厘米。到2025年,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將達到1.4億畝。
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速。在湖南衡山縣白果鎮(zhèn),田成方、渠相通、路相連,農民劉武志說:“汛期不再擔心排水了,大農機進田方便,真是旱澇保收嘍!”去年,衡山縣完成2.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,項目區(qū)每畝增產糧食67.4公斤以上。
看全國,每年推進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,到2022年將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,保障糧食產能穩(wěn)定在1萬億斤以上。
——藏糧于技,種地有了“金扁擔”。
“好種育好糧。”今年山東沂南縣大莊鎮(zhèn)溝崖村鑫隆農場選擇本土優(yōu)質玉米“登海605”,農場總經理王占友嘗到了甜頭:“這個品種根系發(fā)達、抗倒伏,而且棒大粒深,畝產量達到1300斤!
上篇:
下篇: